首页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汇聚点滴,奔涌致远”——何至谦的奋斗之路

撰稿:周子杰 文翔 冯逸轩责任编辑:姜子岳摄影:审核:于基伯 日期:2025-07-14 阅读:

一审一校 二审二校
三审三校 图片来源
摄影 审核 于基伯

编者按:何至谦,22级能动9班学生,2023校级线性代数竞赛三等奖、2024五一建模竞赛三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第二十届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主持大创项目一次,在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学术会议上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第三作者身份投稿了三篇会议论文并进行口头汇报;加入“翔工作室”,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参与软件产品的开发流程。

不积跬步怎至千里

学无止境,再高级的知识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失去了地基的大厦,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何至谦指出,大一的每一门科目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松懈任何一门;对于像高数和大物这样难度较高的课程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在上面,例如多看看课堂回放,抑或是在课后多做做题,以尽量获取更高的分数。

何至谦会精心地做每一门课程的笔记,并且在课后研究时候有不懂的就自行去翻阅教材。他认为教材的编写是很精心的,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一些很基础但又很重要的概念,这样比一味地刷题要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我们都能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在学习方法上肯定是没有太多问题的,主要还是学习态度问题。”何至谦这样说,而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对所有课程一视同仁,都拿出百分百的认真去对待,方才能为以后的学习道路、竞赛、科研等做好铺垫。

既有小流,当成江海

何至谦在保证自己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时,在大一大二就开始主动学习编程基础,如python等,还有一些机器学习的算法。除此之外,他还学习诸如origin、ppt等科研必备的技能,若是在科研中涉及了还未学习的专业课程的知识,他也会主动地去了解,去涉猎。

何至谦也鼓励大一新生多去尝试与学院的导师取得联系。他坦言自己就是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下主动去联系了现在的导师,并在他的引领下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当然,何至谦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向来只有成功破茧的蛹才能成蝶。在科研遇到困难的时候,何至谦喜欢多去沟通交流,去和导师说明一下进度卡在什么地方,和导师一同商量解决;如果学长学姐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何至谦也会向他们请教。有的时候有一些想法,特别是不太确定的想法,就自己先简单地验证一下,进行一个尝试,看看立体模型做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或是做出来会有什么用。在有了一定的成果之后再向导师展示,商讨可行性。何至谦强调,“不要一有想法就直接说,那样很浪费时间。”

在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学术会议上何至谦以第一和第三作者身份投稿了三篇会议论文并进行了口头汇报。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何至谦形容它是“一个好的开始”,“科研之路漫漫,我要走的路还很长。”何至谦笑着说。

放松内心,追随本心

爱好是灵魂的养料,从中汲取力量;兴趣是成就的基石,人生的驱动力。在被问及如何在保持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时在其他方面还能有很好的建树的时候,何至谦坦言道:“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兴趣,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才有动力去解决你遇到的问题;你有兴趣才会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你比较累的时候,如果你有比较强烈的兴趣的话,他会驱使你去主动学习。”没有感兴趣的也不要紧,大学的时间很充裕,多去尝试新的东西,总会遇见感兴趣的事物的。

凭借着兴趣和认定目标就不放手的持之以恒的精神,何至谦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竞赛并取得了许多奖项。这其中不仅有学习方面的竞赛,也有体育方面的竞赛,何至谦认为一个好的身体是学习的根本,“在空闲时间我会去跑步或者是打羽毛球,这些都使我很放松很快乐。”

除此之外,何至谦还广泛参与学生工作,在大学期间担任了易班发展中心的班长,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同时,他还加入了“翔工作室”,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参与软件产品的开发流程,并为学弟学妹提供相关培训。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何至谦笑着说:“我其实做的这些事情大多数是为了未来成长,而非国奖。”他的心态很好。何至谦认为国奖应该是兑奖而不是抽奖,当你做的事情足够多,当你的价值配得上这个奖项的时候,就无需去担心能不能获得它。“汇聚点滴,奔涌致远”这八个字就是何至谦的座右铭。当一个人日积月累,有足够强大的内心的时候,他一定可以发挥出最理想的水平,实现更全面的发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希望大一的学弟学妹们不要让自己闲下来,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后悔,只要从现在开始就永远不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