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之间,自有温情
——访我院23级本科生宁楚言
“生活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的所爱。”
我第一次接触朗诵和主持,是在小学四年级。妈妈偶然间问我是否愿意进一个兴趣班。我只觉得有趣,便选了言语类的课程。在班上,老师会教一些绕口令和口齿操。虽然有些奇怪,但还蛮好玩的。或许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我慢慢地坚持了下来,并将其视为热爱。
朗诵主持给予我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台上的光鲜亮丽是台下无数次练习换取的。每次上台前,多多少少会带有紧张情绪。这时必须迅速调整自己,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我的做法是深呼吸,让自己心率慢下来;或者与搭档聊聊天,让自己放松。除了紧张,还要处理多人主持中的节奏问题。多人主持,很容易出现抢、漏、卡的情况。我们一般会进行好几次的排练,确保熟悉稿子中的每一个字。
生活在于无数次的碰撞,是生活设下的陷阱吗?我想不是的,当被磨平了棱角,我们或许可以更好的与生活擦出火花。演讲主持中不断摸索的我,也透过生活,点点收获。从最初的胆怯,到今日的从容,我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我变得侃侃而谈、口齿清晰,也变得思维敏捷、充满条理。生活就是这样,它让你慢慢成长。或许在某个瞬间,你才会意识到自己走过的漫漫长路。
我遇见了一些人、一些事,享受着他们的温暖,也传递着自己的温情。
多次的演出让我拓宽了交际圈,结实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准备活动,解决矛盾;也会开开玩笑,彼此做伴。还记得24年的“诵读中国”活动,我与朋友一起主持,虽然过程很累,但最后呈现的效果十分完美。回忆起来,满心温暖与欣慰。
我也在想,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朋友们一样传递温暖。于是我用朗诵的方式将他人的故事讲了出去。安塞腰鼓何以传承、何其浑厚,我奋力高喊,势必讲出它该有的声势;格桑梅朵昨日战火、今日温情,我声嘶力竭,势必讲出军民的深情。我不止一次地触动于这些故事,也发誓以声音传递感情、传递力量。
再回想,我因何而热爱?我爱它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我还爱它充满挑战、磨砺自身;我更爱它讲好故事、传递温暖。
生活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的所爱。
征途万里阔,逐梦更向前
——访我院21级本科生肖建
“我会与我脚下的里程数共同成长。”
刚踏入矿大校门那会儿,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长跑结下如此深的缘分。一切的起点,是治安保卫部那场“夜跑小达人” 活动。本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加入,却没承想,这一跑,就跑过了整个大学四年。
有人问过我,跑了这么久,更喜欢操场的跑道还是校外的公路?我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选后者。这四年里,我的总跑步里程超过了三十万米,如果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么我用脚步写下的故事胜过30万卷书。纵使跑过千百遍熟悉的路线,途中的风景也永远能给我新的惊喜。清晨的薄雾裹着树叶的清香,傍晚的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路过菜市场时飘来的葱姜味,还有晚归行人手里提着的热乎饭菜…… 这些沿途的人间烟火,再配上耳边呼啸的风,都是我停不下脚步的理由。对我来说,奔跑从来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一场场充满未知的征途,永远值得期待,永远值得热爱,这也是我能不断向前的秘诀。
后来,我开始向各种马拉松赛事发起挑战。42公里,这不仅是身体极限间的挑战,更是从古希腊先人到今日健儿身上闪烁的意志的试炼。每次跑到后半程,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呼吸也变得急促,脑子里总有个声音在说“停下来吧”。但我知道,这时候拼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现在的我,已经是马拉松大众一级选手,个人最佳成绩是半马 1 小时 31 分。可我总觉得,成绩不是终点,真正的胜利,是每一次站在起点时,都有勇气挑战曾经的自己。
跑得多了,也攒下些小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二。平时训练的时候,可以适当提提速,5 到 10 公里就挺合适,既能保持状态,又不会太过疲惫。跑鞋方面,我挺推荐碳板鞋的,能省不少力。比赛前吃根能量胶,能快速补充体力;起跑的时候千万别急,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根据状态调整速度;跑到十五公里左右,再补一根能量胶,把体力留到最后一公里,那会儿再放手一搏,往往能有不错的表现。
打开Keep,看着上面 “三千公里” 的总里程,心里总会泛起一阵感慨。从大学初遇长跑,到如今累计跑过这么长的路,这一路,有过迎着朝阳的兴奋,有过顶着寒风的坚持,也有过跑到力竭的狼狈。可每次停下来回头看,那些汗水浸湿的衣衫,那些路边歇脚的片刻,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也成就了更鲜活的生命。永不停息的奔跑让我成为了大家口中的运动达人,经久不息的热爱铸就了我热忱而鲜活的灵魂,历遍挑战的身体承载着无畏的心脏,向前奔跑的脚步记录着对远方的向往。生命不息,奔跑不止。在矿大的这几年,我用奔跑书写自己的青春。
微光成炬,温暖相递
——访我院23级本科生郭耀辅
“我相信青春会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其独特的价值。”
志愿服务是什么,是与敬老院中老人相伴度过的日夜春夏,是冬日里给保安环卫送去的一粥一饭,是最不起眼的善事,却是根植于心的暖流。我与志愿服务的邂逅,最初是在高中时期,我在高中时期经常受到周围老师和社会人士的帮助,所以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回馈社会。到了大学,我也始终坚信,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我都要尽可能的去帮别人干点事情。这是我接触志愿服务的初衷,也是我大学时期选择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动力。
关于志愿服务的内核,我理解的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让接受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想法和态度——即使我们素不相识、未曾谋面,我们也会帮助他们解决那些困难。有了内核的驱动,我知晓为何而做、因何而动,工作中也更加勤恳认真。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我常常负责主办或协办诸如打卡、手工制作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昭明实践团,我接触到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参与了帮助孤独症患者的社会实践。我也在这些经历中收获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瞬间,不管是“七彩四点半”活动给周庄小学的孩子们支教结束后,教室外的楼道有一堆孩子围着抱住了一个志愿者,就像水面波纹一样散开;还是给禾润儿童康复幼教中心的孤独症孩子们完成一堂课后,孩子们亲自给志愿者们系上自己编的手绳,一个个温情的画面都令人感动。
我也渐渐认识到,志愿服务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救赎、彼此的治愈。我从不善言谈,变得侃侃而谈;从文不达意,变得能书能写。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缓解了我的内耗。我有时候会因为跟别人相处时做不好一些事情而内耗,但在志愿活动后,我会发现原来我也可以跟别人相处得很好,也可以去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
微光成炬,温暖人间。在这条充满爱与奉献的道路上,我将不断成长,持续散发着光和热。未来,愿更多的人能怀揣着这份热忱,投身志愿服务,书写更多动人篇章,让温暖与善意如涟漪般不断扩散,在更多角落绽放出璀璨光芒。
我和星空有个约定
——访我院23级本科生王禹涵
“人生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踏实,更要有仰望星空的浪漫!”
高考后的暑假,我背着行李,扛着设备来到了腾格里沙漠。六月的腾格里沙漠辽阔而又寂静。相对稳定的大气流和较少的云雾,使我更容易看到璀璨的银河。当夜幕悄然而至,我从望远镜里,看到横断的银河。那一刻,天文学在我心里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仿佛一切都是冥冥中的指引,从我儿时看过第一部天文学纪录片、第一次拿起塑料望远镜,再到加入高中天文社第一次直观的观测天体,天文学就注定和我有着不解之缘。凭着这份热爱,我一点一点地学习,直到大学有了用武之地。
我担任了校天文社的社长,去年彗星划过天空之际,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时刻。我作为徐州首批拍下彗星的天文摄影爱好者,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天文社接受了采访,并登上了《徐州晨报》。随后我的部分作品被视觉中国及巡星客平台收录。
比起天文带给我的“标签成就”,我更享受分享带给我的快乐。我在很多所学校操场架起望远镜,让孩子们能看清月球是什么样的。我也做过很多科普,知识由他人交给我,而我现在正在传递给他人。
天文不会成为我的职业,因为我享受的是天文带给我的纯粹的乐趣。
在大学生活中,我凭热爱成长,也让现实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