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种子筛选试验室

参观种质资源库

参观育种加速室
8月2日,我院“‘碳’索青杉,向绿新生”实践队奔赴蒙草种业生态园,探寻乡土植物种质资源里蕴藏的生态智慧,用青年的力量践行生态保护的时代命题。这场扎根大地的实践之旅,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让青年学子在与自然对话中领悟到:守护种子的多样性,就是守护文明延续的基因库。
首站踏入种质资源库,实践队队员仿佛进入一座植物的“诺亚方舟”。“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独特的种子标本墙,”资源库负责人指向展示区域,“它是依据‘荒漠-草原-湿地’的自然生态梯度精心设计的。不同生境下的种子,其形态结构蕴含着非凡的生存适应智慧。”讲解员进一步举例说明:“例如,兰草种子极其微小,直径仅约0.3毫米,其表面特化的膜质结构,使其能够高效地借助风力实现远距离传播。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油桐种子,直径可达5厘米,其坚硬致密的木质素结构形成的保护层,使其能够耐受动物消化道环境,从而完成扩散。再看沙棘种子,其表面的棘状突起是一种精妙的适应性特征,既利于随风滚动迁移,也便于附着在动物皮毛上进行传播。”实践队员宋胜民表示:“从实验室的基因扫描到草原的重生,蒙草让我懂了生态保护要顺应自然。这份认知鼓励我在未来用行动守护绿色。”这些种子不仅是植物多样性的瑰宝,更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弹药”,在生态重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厅里草原修复的对比数据让实践队员们心头一震。曾经地表裸露30%、土壤贫瘠有机质仅1.2%的退化景象,竟在五年后蜕变为植被盖度85%、优质牧草超60%、土壤松软透气的盎然绿洲。这巨变让大家惊叹科技与乡土植物的神奇合力——“划破草皮”技术巧妙为板结大地松绑,而羊草与冰草的“黄金组合”更是精妙:羊草深扎1.5米稳固水土、滋养土壤,冰草则丛生分蘖有效压制杂草,不仅使群落抗逆性提升40%以上,更将土壤有机质推高至3.5%。目睹乌拉盖盐碱地与扎赉诺尔矿区的重生案例,队员们深刻领悟到,“适地适草”绝非空话,而是为每寸受伤土地精准匹配生命伙伴的智慧,是生态修复扎根繁茂的根本所在。
在种子筛选实验室里,实践队员观察到技术人员正利用基因扫描技术详细记录种子的各项信息。先进的技术手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它们是支撑生态安全的“绿色芯片”。
蒙草种业生态园坚持深耕本土植物潜力,摒弃“奇花异草”堆砌式绿化,用科学耐心等待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完美诠释了符合自然规律与国情地情的生态发展之路。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生态保护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体现在每一粒种子的保护、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应用中。
从种质库的每粒种子到修复区的寸寸新绿,从乡土植物的生存智慧到科技赋能的生态密码,实践队在蒙草生态园的探索中,给青春里的环保信念加了“料”、充了“电”。实践队员们也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悟带回校园,以实际行动向身边人传递生态保护的理念——生态保护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珍惜每一片绿叶、践行每一次低碳行为的具体行动中,用点滴努力为大地增添绿色生机。